近年来,随着中国铁路的迅猛发展,高铁网四通八达,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快节奏的出行方式。然而,在出行不便的革命老区、少数民族地区、边远山区,仍有81对平均时速仅四五十公里的“慢”火车开行着,并不常出现在大众视野,它们正是铁路部门坚持运输扶贫而开设的公益性“慢”火车,几十年来从未调价,默默地服务着大山里的乡亲们。
近日,往返于嘉峪关和敦煌间的7535/7536次列车引起人们关注,原来这对运行了20余年的公益性“慢”火车近期实现了温暖升级,4节空调车厢取代了原本的老式锅炉车厢,让人眼前一亮。升级前,列车冬季取暖和热水供应只能依靠一台老锅炉,车体在多年风沙的侵蚀下也早已老旧过时,密封性和保温性均不能适应当地环境。焕新后的空调车厢,冬季有电暖气、夏天有空调,开水供应也变成了自动电茶炉,不仅密封性得到提升,座椅也更舒适,运行更加平稳,大风天呛人的土腥味终于成为了历史,极大地提高了沿线居民的乘车体验。
7535/7536次列车的焕新只是公益性“慢”火车改造的一角,如今不少列车均已实现升级改造,由老式绿皮车更换为新式空调绿皮车,沿线旅客将彻底告别冬天烧煤取暖,夏天风扇纳凉的“老绿皮”时代。此外,为了提高服务质量,响应沿线旅客多元化需求,不少公益性“慢”火车变身成为多功能型火车。如往返于重庆与秀山间的5609/5610次列车,拆除了载人车厢里的部分座椅,在紧挨车窗的位置安装了课桌椅,摇身一变成了“移动自习室”。常年行驶在成昆铁路的5619/5620、5633/5634次公益性“慢火车”,也升级改造了“学习车厢”。5633/5634次列车考虑少数民族地区有携带家禽家畜乘车的民情需求,专门腾出更多空间供旅客放置大件行李,设置家禽家畜“专厢”,在车厢内增设牲畜排泄沟、排泄口和旅客休息凳、通风口。此外5611/5612次“慢”火车还变身为“健康驿站”,在车内常态化开展医疗知识宣传,地方疾控部门也不定期随车为旅客提供服务。甚至有的“慢”火车专设“流动集市”,两侧单排长凳取代老旧座椅,车厢中部空间留作农特产品交易区,旅客走进车厢便能买到新鲜的果蔬,极大地满足了沿线群众的生活需求。
站站停的“慢”火车,是这个“快”时代的一抹温情,也是“不让一个人掉队”的有力证明。正是这些咣当咣当的“慢”火车,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,衔接着偏远山区的最后“一公里”,沟通着大山内外的两个世界。让辛勤的劳作者得以生存,让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,让更多的资源引进来振兴山区乡村,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,也是“人民铁路为人民”的庄严承诺。“慢”火车的焕新,传递着时代柔情,让这个冬天格外温暖。(文/王琦)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(文字和图片)由“供稿方王琦”提供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高铁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九游会的版权无法核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,本站不承担因本文产生的任何责任。